非遗表演--傩舞

发布时间:

2016-10-25 16:59


  傩舞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。流坑傩舞的由来,据口碑相传,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。
 
  相传,在北宋徽宗初年,身任监察御史的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议和,并被迫在契丹滞留多年。返朝时,他把当地的跳傩仪式带回京城。不久,董敦逸被奸臣谗言中伤,罢官回乡。回乡时,董敦逸又把傩具带至流坑,并向村民传授跳傩仪式,从此,一直相传至今,被村民视为一种驱邪祈福、强身健体的活动。
 
  流坑董氏八大房原来都有傩戏班,并为此各房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,设立了相应的基金,以负责组织有关傩的活动和维持其开支。平常傩面具放置在各房的神庙中,和其他神像一起享受祭拜。每年到了小年(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),便开始组织村中青壮年,先行演练傩舞,并兼及习武。大年过后的初二,各房傩戏班先出游一次,走遍全村,即示意当年的傩舞活动正式开始。各房凡在上一年有升学、毕业、中考、升官、娶亲、接婿、添丁等喜事的人家,要先派小孩去本房的傩神庙中请傩戏班,并将“傩神”抬至家中供奉祭拜。之后,傩戏班的“走报”来到该家门前,大声报喜,并送上与该家喜事相关内容的对联,以示祝贺,接着由喜事人家迎进傩戏班,先在家中的厅堂上表演一番,再送到村中的戏台上表演。
 
  傩戏班来到戏台,先由“神首”焚香点烛,燃放鞭炮,并高声报出喜庆人家的姓名和喜事,接着乐器奏响,表演开始。
 
  表演者各自头戴相应的傩面具,衣着戏装。表演时,随音乐的伴奏,只舞而没有说唱,风格古朴粗犷,富有意趣。表演又分“文场”和“武场”。文场有二胡、笛子、唢呐等伴奏,婉转动听;武场则为全套打击乐,有鼓、锣、钹、铃、木鱼等,声音高亢激昂。曲牌有:《风人松》《浪淘沙》《刮骨令》《小桃红》《五更恋郎》等,随剧目、剧情而配。据说,这套音乐是明代刑部尚书董裕,曾带其家族子弟到宫廷乐队中学到的,从此而相传至今。
 
  流坑傩舞从正月初二开始,一直要演至正月十四日,到元宵十五为收傩之日。这天,装扮神像,打扫街巷。至夜,各房将神楼龛座进行清扫,由房长率领众人接回“傩神”,安置原处,并行跪拜之礼,随后将经年垃圾秽物送至庙外焚化,回身至神龛前复行跪拜之礼,再关闭宫寝如常,即结束当年傩的出演活动。
 
  上述傩的表演在正常年景进行,主题突出驱除邪怪、贺喜致庆,而当遇有大灾疫之年,则要举行所谓驱邪逐疫的“行靖”活动:先请来道士,设道场禳灾,再选定时日,组织安排“行靖”的各项事务。在所选定之日夜,全村大街小巷,遍插点燃的油烛、油柴,由事先选出的十多名青壮年头戴狰狞的傩面具,手持各式仪杖,后面还拥着大群助威的人,手拿各种器械,并举火把、提灯笼一起走街串巷,挨家挨户驱邪呐喊,作状怪异,声音凄厉。同时锣鼓齐鸣,爆竹交响,整个村庄灯火通明,一片喧哗。如此要连续三个夜晚方才结束。

相关新闻

10-17

2018

国务院办公厅开通“国家政务服务投诉与建议”小程序 广泛接收政务服务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

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政务服务要接受各类问题投诉、加强监督的重要指示精神,9月20日起,国务院办公厅开通“国家政务服务投诉与建议”小程序,广泛接收社会各界对政务服务的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。   网民可以使用手机进入中国政府网、国务院客户端或微信、支付宝等平台登录小程序,就办事不便利、“一网通办”落实不到位、涉企政策措施不落实等问题进行投诉,并就提升各级政府政务服务水平、优化营商环境等提出建议。